
1. 清
1.1. 飲酒太多,則氣必昏油
1.1.1. 首貴飲酒有節,
1.2. 說話太多,則神必躁擾。
1.2.1. 次貴說話不苟。
2. 儉
2.1. 多欲者不能儉
2.1.1. 多欲如好衣、好食。好聲色、好書畫古玩之 類,皆可浪費破家。
2.2. 好動者不能儉。
2.2.1. 今日思作某事,明日思訪某客,所費日增而不覺。
2.2.1.1. 不輕出門,不輕舉事。不持不作無益之事,即修理橋樑、道路、寺觀、善堂,亦不可輕作。舉動多則私費大矣。
2.2.1.2. 則僕從宜少,所謂食之者寡也。
2.2.1.3. 其次,則送情宜減,所謂用之者舒也。否則日不儉,異口必多欠債。既負累於親友,亦貽累於子孫。
3. 明
3.1. 三達德之首曰智。智即明也。古來豪傑,動稱英雄。英即明也。明有二端:
3.1.1. 人見其近,吾見其遠,曰高明;
3.1.1.1. 高明者,譬如室中所見有限,登樓則所見遠矣,登山則所見更遠矣。
3.1.1.2. 高明由於天分
3.1.2. 人見其粗,吾見其細,曰精明。
3.1.2.1. 精明者,譬如至微之物,以顯微鏡照之,則加大一倍、十倍、百倍矣。
3.1.2.2. 又如粗糙之米,再舂則粗糠全去,三舂、四舂,則精白絕倫矣。
3.1.2.3. 精明由於學問。
3.1.2.3.1. 天分均不甚高明,專賴學問以求精明。
3.1.2.3.2. 好問若買顯微之鏡,好學若舂上熟之米。
3.1.2.3.3. 總須心中極明,而後口中可斷。
4. 慎
4.1. 古人曰欽、曰敬、曰謙、曰謹、曰虔恭、曰祗懼,皆慎字之義也。
4.2. 債者,有所畏憚之謂也。
4.2.1. 居心不循天理,則畏天怒;
4.2.2. 作事不順人情,則畏人言。
4.2.3. 少賤則畏父師,畏官任。
4.2.4. 老年則畏後生之竊議。
4.2.5. 高位則畏僚底之指南。
4.3. 凡人方寸有所畏憚,則過必不大,鬼神必從而原之。
4.4. 若嬉遊、鬥牌等事而毫無忌憚,壞鄰黨之風氣,作子孫之榜樣,其所損者大矣。
5. 恕
5.1. 聖門好言仁。仁即恕也。
5.1.1. 曰富,曰貴,曰成,曰榮,曰譽,曰順,此數者,我之所喜,人亦告喜之。
5.1.2. 曰貧,曰賤,回敗,曰辱,曰毀,口逆,此數者我之所惡,人亦皆惡之。
5.2. 一言可以榮人,一言可以辱人。
5.2.1. 榮人,則得名、得利、得光耀。人尚未必感我,何也?謂我有勢,幫人不難也。
5.2.2. 辱人則受刑,受罰,受苦惱,人必恨我次骨。何也?謂我價勢欺人太甚也。
5.3. 隨在皆設身以處地。
5.3.1. 我要步步站得穩,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。所謂生也。
5.3.2. 我要處處行得通,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。所謂達也。
5.3.3. 今日我處順境,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;
5.3.4. 今日我以盛氣凌人,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凌我之身,或凌我之子孫。
5.4. 常以恕字自惕,常留饒地處人,則荊棘少矣。
6. 靜
6.1. 靜則生明,動則多咎,自然之理也。
6.2. 家長好動,子弟必紛紛擾擾。朝生一策,暮設一計,雖嚴禁之而不能止。
6.3. 欲求一家之安靜,先求一身之清靜。
6.3.1. 一曰不入是非之場
6.3.1.1. 鄉里之詞訟曲直。於我何干?我若強為刮 斷,始則陪酒飯,後則惹怨恨。
6.3.2. 二曰不火勢利之場。
6.3.2.1. 官場之得失升沈,於我何涉?我若稍為干預,小則 招物議,大則掛彈章。